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多用同理心!

菁kids上海 菁kids上海 2019-05-19

为人父母,是不是经常会因为孩子的胡搅蛮缠而恼羞成怒?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让彼此的诉求和情感都顺畅地流动起来?


上周,组织心理学博士、康奈教育联合创始人Helen Chen应邀做客菁kids线下沙龙,与现场家长一同探讨了同理心在亲子关系中的运用,并分享了建立亲子连接的方法。除Helen讲述之外,听众们也在实例分享中互相取经,现场互动热烈。

以下为这次沙龙的文字版实录精华。


 

主讲 | Helen Chen 图 | Rachel

整理 | Stella


  

在准备生孩子前,我发现市面上有关孩子的广告画面都非常美好,比如一家三口在海边度假,营造出美好的氛围。然而在真正有了孩子之后,家长大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满地鸡毛。要跟上孩子的脚步需要父母做许多功课,因为父母是一个不需要上岗证却最需要学习的岗位,责任重大。

 

在亲子关系中有哪些常见的挑战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前两天我五岁半的孩子睡到十二点半就醒了,不愿意再睡了。当时我还在忙工作,就把电脑从书房挪到卧室想边陪他边继续工作,可他一定要我待在他指定的床上的位置“贴身陪伴”,周旋了半个多小时之后我的耐心没了,崩溃了。

 

那家长在崩溃之后会怎样?通常都会后悔。那件事过后,我儿子对我说:“不要觉得我是一个坏人。”那句话还蛮戳到我内心的,尽管他的年龄让他没能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但他有其他渠道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并表达自己。


Helen老师

 

今天的话题主要是同理心的力量在亲子关系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三部分:同理心是什么同理心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提高同理心的锻炼话题开始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测试。

 

测试#1:

与孩子相处中,你感受到他对你的理解有多少?用1-10分来代表你认为他对你的理解程度。10=百分百被理解……1=绝对不理解。

我认为我孩子对我的理解程度为:

分数背后的主要原因:

 

测试#2: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你认为你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如何?用1-10分来代表你对他的理解程度。10=百分百理解……1=绝对不理解。

我对孩子的理解程度为:

分数背后的主要原因:

 

现场的家长都没有在测试中打出高分,他们分享了“孩子对自己的不理解”:

  • 孩子没有大人成熟,我们的行为选择孩子可能理解不了。比如我会因为工作看手机,孩子会说为什么你能看手机我不能看。

  • 我的孩子两年级,觉得大人不用做作业就比自己幸福。

  • 我儿子四岁两个月,有时候我尽量以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还是不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头上。比如孩子啃完骨头,我让他去洗手,但他不懂,觉得只需要湿纸巾擦一下就可以玩玩具。我没有办法,就跟他说,你现在一定要去洗手,最后还是只能专制。

  • 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跟他说什么他都能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听话。

 

大家刚才说的孩子对一些事情或道理的不理解,如果我们退一步讲,三四岁的孩子应该懂得什么道理呢?我跟他讲什么他能理解,讲什么他不能理解呢?我也不知道答案。为什么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听话呢?

 

也有家长提到:

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或是他能直接理解的情况下他就愿意去做。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在孩子思维还没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他们理解不了。就以洗手为例,与其跟他讲“你手很油,去洗手”,不如直接拿着孩子的手在上面按个印子,直观地告诉他。帮助孩子了解情况才是更重要的。

 

还有一点是我自己的体会。如果你用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你们之间的连接,他就会愿意去做。

 

孩子在五六岁之前,做任何事都需要家长在背后驱动,需要与父母的连接,并且这层连接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孩子不是因为理解道理听话的,而是因为和你有了连接。


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叛逆期,孩子会试探边界。而如果一个孩子一直没有叛逆过,那么问题可能会在三四十岁暴露出来。所以如果你觉得孩子叛逆,他是在寻找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千万不要把他的棱角都磨平了。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青春期是儿童发展到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他们在成年前最后一次以孩子的方式整合成长的体验。青春期如果能安全度过,对以后成人的发展,事业乃至人际关系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我们的问题是你感受到孩子对你的理解程度有多少,这其实还是你主观的看法。其实孩子可能很理解你,特别是在他们小的时候,他们都是用感性来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他们可能只是无法表达。

 

关于孩子对我们的理解,我们感觉成人世界里的一些东西他们还不懂,但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毕竟他们的大脑还没发育成熟,还有一些他们对我们的理解可能是我们不知道但却存在的。也许我们需要用第三只眼去发现。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你对孩子的理解程度怎样?


以下是在场家长的分享:

 

我的孩子十岁了,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进入不了他的世界。比如说他非常爱玩游戏,我就会控制他玩游戏的时间,这种情况导致一直在博弈,他一看到你的手机放在那里,马上就拿起来打游戏。我就只能崩溃。我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产生这样的共情。刷牙洗脸也是囫囵吞枣,反复提醒他不洗脸会长痘痘不刷牙牙齿会变黄,但对他来说也没用。你跟他讲什么他都理解,沟通得非常好,但坚持两天就不行了。

 

我最近在做一个家庭辅导,打游戏的问题真的让家长太头痛了。有些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在非常专注地解数学题或是阅读,他们是不会打扰孩子的。但是看到打游戏,所有的家长都会一到点就打断孩子。因为家长认为阅读与解题是好的,而打游戏是有害的。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从小就对打游戏非常投入,将各种排名靠前的游戏都玩了一遍,他的目标就是自己写出一个能够超越排行榜的游戏。之后他确实开发了一款有关游戏的app,并将所有自己开发过的与游戏相关的package用于申请大学,现在已经被卡内基梅隆的计算机专业录取了。

 

眼下,家长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比如会损害视力,会影响学业,但从长远来讲,我觉得打游戏这件事情本身不一定有绝对的好与坏,结果很难判断。有的孩子可能在游戏方面有天赋,也有的孩子会染上网瘾沉迷于游戏之中,这是复杂的一件事。所以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现场的一位家长有比较不错的经验:

 

其实我觉得家长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不打游戏他能做什么?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他有手机,用微信,但是对游戏是无所谓的。我也分析过原因,我从来不堵他,越堵他,他好奇心越重。


我回想以前我对他做过什么,所有的时间我都带他出去玩,游泳,骑车,打球……小的时候他会玩PSP,在车上打一会儿游戏,下车了就去运动了,有爸爸陪着他很开心,回家的时候在车上就睡着了。


现在许多孩子要么在家打游戏,出门就是补习班,孩子都烦死了,如果制止他们打游戏,他们还能做什么?是不是愿意去做?

 

刚才我们说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有多少,其实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来自于我们自己,并不是因为我对孩子非常理解,知道他想要什么,才去指导他,给他划界限。我们想让孩子做的是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事。

 


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能感受到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以我们认为无理取闹的方式跟我们胡搅蛮缠,我们需要了解到孩子背后的感受。


此外,需要让孩子感知到被关注和接纳。比较小的孩子需要感性的东西,比如抱抱、安抚。而青春期的孩子碰都不让碰,所以到青春期又需要用另外的渠道表达关注。


第三,同理心与先天性格也有关。有些人比较敏感,天生就能感受到他人的想法,而有的人心就比较大。大家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有了了解之后才能去建立合适的渠道。

 

亲子关系中的常见挑战有:沟通无效,缺乏理解,谅解不足,不容易接受,欠缺包容。

 

我以前在企业里做管理咨询的时候,说到沟通就会问:如果沟通不顺畅,是讲的人责任大还是听的人责任大?大多数学员的反馈是讲的人责任大。但在现实生活里,你跟孩子说,他们不听,你会觉得是谁的问题?会不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这是不是跟之前的理论不太一样?


其实,好的沟通讲的人和听的人都需要承担100%的责任。但家长往往认为沟通无效是孩子不听话。那家长是不是能够做一些调整。如果没有去同理,在亲子关系中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同理心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将同理心运用于亲子关系之中,能够让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讲话,能够让我们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试着去谅解,并学着去接受和包容。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会做什么?比如我的孩子会在我要出门的时候问我要玩具,他会找理由来跟我纠缠。许多家长在失去耐心之后可能就会吼孩子。但孩子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依恋,胡搅蛮缠是孩子的渠道。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花很大的耐心来接受这个情况,我们首先应该帮助他把不能表达的想法说出来,比如“你是不是不想妈妈离开?你是不是还想妈妈待一会儿?”,然后进一步共情,“妈妈也很想和你待在一起,再陪你两分钟可以吗”。这么做就避免了冲突的升级。

 

有一次我给孩子报了绘画兴趣班,教室很空旷,第一次去他就抱着我的大腿不愿意走进去。一方面,他可能有些恐惧,一方面他对妈妈有些依恋,这种复杂的情绪他很难表达出来。这种时候如果我去吼他,那我就把我们的连接切断了。我也很无奈,但我只能理解他。如果我们能把同理心用上,尝试表达以及反射他的感受,也许会有一点帮助。这样的连接在尝试次数多了之后,孩子渐渐会明白你的难处。

 

我以前的工作不是坐班制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慢慢地孩子看到我换了正装,抱着电脑,就知道我要去上班了,稍微安抚一下情绪我就能顺利离开了。

 

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应该先安抚自己,让自己停一下。大家都不是完美的,如果总是纠结于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成人之后,由于社会的需要,我们会产生一些思维惯性。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归责他人,这些看似贬义的词汇却是人们生存的必须,但它们也恰恰是同理心的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看待问题,就会让我们丧失了解孩子背后需求的机会。这样的思维会阻碍家长与孩子建立共情。如果要逾越思维惯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就需要锻炼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

 


提高同理心的锻炼

 

我们往往是在吼完孩子之后才知道自己吼了孩子,如果能够在吼之前就有自我觉察的意识,做一些自我调整,也许就能避免一场冲突的升级。虽然大家有许多困惑和挑战,但是通过锻炼,同理心是可以有所提升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锻炼的办法。

 

第一个锻炼是自我觉察,在事情发生之前,家长需要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做自我觉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先把自己内在的情绪清空,如何清空?可以花上三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在非常放松的情况下倾听自己脑海中的声音。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一边在做自己的事情,一边在应付孩子。孩子其实是知道的。如果要与孩子真正建立连接,就需要把其他东西放掉,全心全意地与孩子相处。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理心锻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倾听。刚才我们说了许多,关于理解与感同身受,这都是从倾听得到的。大家可以做一个倾听的练习,两两一组,用两分钟的时间,一方做倾诉者,一方做倾听者,倾听者在练习中不能提问,不能发言,将所有精力用于听。

 

我们会发现,哪怕只有两分钟的时间,全神贯注地倾听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需要能够放下自己的事,将关注点放置对方身上,并且不带任何评判。当你在认真倾听的时候,其实对方也能感觉倾诉比较流畅,甚至是感受到支持与认同。

 

如果我们能做好倾听,在对孩子无可奈何之时,家长即使只是复述孩子的话语,孩子也能感受到一些正面的东西。而最好的情况是能将孩子无法表达的情绪表达出来,做到共情,这也是建立连接最快速有效的办法。


-End-

 

Helen Chen

组织心理学博士,人力资源顾问,资深高管教练

康奈教育创始人之一

5岁男孩的妈妈

近年来专注于亲子教育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推荐阅读


上外附中赵馨语:与申请到好大学相比,我更珍视公立高中赋予我的软实力

特别报道 | 留学第一年(一)

都说性教育重要,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上)

国际学校真的意味着减负吗?

夏日阅读:阅读对于心灵就如运动对于身体!

2018暑假上海本地宅度假计划(二)!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